民聲有約 特色專題 直播泉州 讀報 美食 健康 文旅 報料 視頻 圖片 創客 V R 縣區


您的位置: 泉州網>泉州新聞
2022-09-02 10:26:36 來源:泉州晚報
鄭成功曾身披何種盔甲?北宋泉籍著名軍火家曾公亮所著《武經總要》記載的宋甲是什么模樣?這些問題都在復原的甲胄中找到了答案,武備圈愛好者們熱愛的不僅是威風凜凜的鎧甲,更是中國文化中保家衛國、勇武不屈的精神

鄭成功曾身披何種盔甲?北宋泉籍著名軍火家曾公亮所著《武經總要》記載的宋甲是什么模樣?這些問題都在復原的甲胄中找到了答案,武備圈愛好者們熱愛的不僅是威風凜凜的鎧甲,更是中國文化中保家衛國、勇武不屈的精神

寒光照鐵衣 再現華夏甲胄的“泉州印記”

□記者 黃寶陽/文 林勁峰/圖(除署名外)

核心提示

甲胄伴隨著戰爭出現,是冷兵器時代最主要的防護方式,持續使用時間長達數千年,也積淀了中華數千年的文化。但因其歷史特殊性,大多早已消散在歷史長河中。

而今,有這么一群甲胄制作匠人依據史料,遵循古法技藝,將甲胄這一古老的器物重新帶回現代人的眼前,讓更多人領略到甲胄之美、歷史之美。

要成功制作、復原一套甲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掌握十八般武藝、克服“九九八十一難”,然而因為熱愛,甲胄制作匠人們勇于探索、孜孜以求,希望能將這一古人智慧的結晶復原,展示其風采。

復原的明代直身魚鱗甲。在明代《出警入蹕圖》畫作中,萬歷皇帝就是穿著直身魚鱗甲,肩戴環臂鎧,畫作中盔甲上的鱗甲片如瓜子般大小,胸前附帶有兩條龍紋。(潘剛峰 供圖)

鐵銅皮緞造鎧甲

一套起碼30斤

潘剛峰是南安人,出生于1994年,從事平面設計工作,結緣甲胄源于偶然。2015年,他開始接觸中國傳統文化,對漢族傳統服飾產生了興趣,在學習君子六藝中的射藝過程中,他第一次接觸到了甲胄。

他開始上網尋找相關資料,包括各個博物館少有的專業復原盔甲信息。2018年,他偶然在一個武備圈認識了江蘇徐州人孫磊。2010年起,孫磊就開始癡迷古代兵器甲胄,看到國內眾多古裝劇中的甲胄都脫離史實,“好多古裝劇中將領們穿的鎧甲都是用塑料、橡膠制作的道具甲,輕飄飄的,真正的鎧甲材質是由鐵、銅、皮、緞等制成,大約重30到60斤?!彼a生了自己制作鎧甲的想法。2012年,孫磊開始動手制作甲胄,經過一年多的摸索,他制作出了第一套甲胄。

孫磊不僅送給潘剛峰他自己制作的札甲片,也成為潘剛峰甲胄制作的啟蒙者和領路人。

札甲是可以大批量生產的步人鎧甲,也是比較簡單的甲胄款式。根據古籍文獻記載,在孫磊的細心指導下,結合自己的身材,潘剛峰不斷實驗、探索、拆解,耗時3個月,將2500片塑料甲片扎連串接成一套貼身的“札甲”。

當年11月,他身穿這套非常簡易、常見的蒙元風格的札甲,參加了在武夷山舉辦的中華禮樂大會。在該活動上,他認識了很多制作風格各異的甲胄制作匠人和愛好者,更是首次近距離接觸到甲匠們制作的明布面甲。

在跟甲胄圈朋友的深入交流中,他了解到各代甲胄形制的演變和風格等知識,并逐漸融入這個圈子,通過跟甲胄圈朋友們在資料分享、工藝研發等方面的交流,潘剛峰制作甲胄的知識進一步得到擴充。

札甲,是用途最廣泛的種類,為獨立片狀的甲片樣式,通過使用皮繩等編織材質將其相互穿插固定,并根據防御形勢采用下壓上或者上壓下的編繩方式吊串成型。具有非常靈活的活動性,根據損毀程度便于替換材料。(潘剛峰 供圖)

唐代身甲,最明顯的特征是外甲還套用了一種南北朝就出現的、流行于唐朝的兩片圓形狀護胸板,有的雕刻紋路,也有的光亮如鏡子。(潘剛峰 供圖)

當個“鑄甲師”有多難

得自學數十門技藝

成功制作一套札甲給了潘剛峰很大的鼓勵,但待他更深入這一領域才知道,一套甲胄從設計開始到成套完成,過程如此繁雜。甲胄有華麗和簡單等不同的類型,有收集資料、設計、打版、開模、繪制、剪裁、組裝、縫合、裝飾的一整套流程,制作時間短則幾月,長則需要幾年。

在古代,從西漢開始就有明令,除了軍隊,平民不可私自制造、收藏甲胄,也不得以甲胄陪葬,如發現將被罰以重罪,且每次朝代更迭,都有大量文獻遭破壞,因此,能找到關于甲胄的文獻資料非常少,出土的甲胄也非常稀少,即便有出土,在地下埋藏千百年后大多已嚴重腐蝕。

沒有實物傳世,為了更嚴謹、更貼近史實,盡量復原歷史上的甲胄,前期花在收集資料和參考各種壁畫、石刻等的時間和精力就要很多。而且甲胄制作的工序多達幾十道、配件多達幾十種,要求制作者具備數十門專業知識,如中國歷代傳統服飾、歷代盔甲形制、美術專業、審美、手繪能力、縫紉手藝等,甚至還需要高等級的鍛打、簪刻等技能,“為了看懂古籍,還要惡補以前并不熟悉的文言文?!?/p>

“詩人說功夫在詩外,制作甲胄是同樣的道理,難的不是對材料進行排列、打孔、串聯、編繩、裁剪、縫合等工藝,而是前期的參考、設計、打版、建模等過程?!迸藙偡逡砸惶兹A麗的仿石像生甲胄為例,僅設計版型到出版大約就需要6個月之久,前期要經歷參考、觀摩、取證、畫圖、設計結構等過程,設計出版型,打版后又需要反復修改,一再推翻重來,“一次次修改,有時需要失敗二三十個模板才能獲得自己滿意的效果?!?/p>

從畫圖到建模、打樣、產出成品,最少需要3個月。皮料、布料、錦緞、繩、裝飾扣等材料和配件,隨著這一領域的發展和技術的成熟,已逐漸可以收集和訂制到,但包括肩吞、腹吞和臂獸等在內的吞獸,及頭盔配飾所需要的銅貼、眉庇、鳳翅、蓮花座等,都需要制作者自己畫圖設計并建模,“會畫、會設計,還要有專業的雕刻知識,才能在建模上凸顯物件所需要的立體感和紋路細節。真正的愛好者都有一定的‘強迫癥’,不斷跟自己較勁,以達到最好的效果?!眱H設計并搭建好大大小小多達數十個配件的模型,至少需要1年時間。

除了設計、建模、打版,制作過程中,如何貼合身材也是難點,盔甲是立體的,每個人身形不一,不貼身的甲胄穿在身上反而會妨礙行動,因此,甲胄的設計制作要符合人體工學,每一片甲片的弧度都有細微的差別,需要一片片不斷打磨和調整,才能最貼合穿著的人,“身高和身材決定了版型的大小,還有甲片的數量。不同種類的甲片所需要的數量也不同,如使用每枚大約長寬各3厘米的山文甲片,適合一名身高175厘米、150斤左右的男生穿著的甲胄需要4500片左右甲片,在附著的皮料上要打2000多個孔,手工將所有拼接完整的甲片串聯起來?!?/p>

因為缺少實物作為參考,吞獸的材質、甲片樣式、形制、肩吞腹吞獸的設計等方面,許多制作者只能在看似有章可循卻又迷霧重重的道路上屢屢碰壁。此外,鎧甲內部的銜接結構設計也十分考驗制作者,因為壁畫和石刻,都是對外表的刻畫,沒有具體實物的內部參考,甲片之間、甲片與吞獸等配件之間如何拼接、固定、銜接,也只能結合配件加以想象設計。

潘剛峰介紹說,在所有前期準備過程均已完成的前提下,一名熟練的甲胄制作者,對現有的材料和物件進行排列、打孔、串聯甲片、編繩、裁剪、縫合、包邊、裝飾,直至成型一套仿石像生的甲胄,最快需要7—10天的時間。

參考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鄭成功弈棋圖》,成功復原出的全國首套明代鄭成功金漆山文將校甲。(潘剛峰 供圖)

背甲比胸甲更高更寬,以完整覆蓋、保護頸背、肩胛骨。

依據曾公亮《武經總要》

制宋甲慶祝泉州申遺

去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申遺,作為泉州人,潘剛峰覺得與有榮焉。宋朝的甲胄,其防御性和美觀性都達到了巔峰狀態,泉州成功申遺后,潘剛峰萌生了根據北宋著名政治家、軍火家泉州人曾公亮所著的軍事巨著《武經總要》制作一套宋甲的想法。

潘剛峰介紹說,不同朝代的鎧甲樣式不太一樣,就如漢服一樣,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制式,由于缺乏實物,對甲胄制作者來說,西安出土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明代《出警入蹕圖》、唐長樂公主壁畫、北宋兵書《武經總要》等具有的實物和文獻,是他們最重要的參考資料。其中,《武經總要》作為北宋用國家力量來編輯的一部大型綜合性兵書,也是我國第一部官修兵書,被“甲胄圈”公認為“無價之寶”。

他以《武經總要》為藍本,以其中的圖繪、結構、形制、甲片作為參考,決定制作其中一款記載于《宋史·兵志》中的宋代黑漆順水山文甲。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好在制作這套鎧甲前,他已先后制作了80余套札甲、明大漢將軍甲、明直身甲、唐明光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其中,他制作出的明直身甲所采用的山文甲片,為這套宋甲的成功制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山文甲是從唐代《唐六典》就已經有記載的中國式甲,甲片多為山字形金屬片組合而成,因此稱為山文甲。山文甲作為武將盔甲流行于唐、宋、明,有外形美觀、穿著威猛霸氣、符合身體結構性能、綜合防護能力強等優點。但由于其制作復雜、成本高昂,所以多作為武官鎧甲和親軍甲胄,基層普及率并不高。在唐宋明神像、壁畫、繪畫、石刻中,山文甲是一種出現率非常高的甲胄,同時因為迄今為止沒有一件出土實物留存,史籍中也未記載其編織方式,因此也被認為是最為神秘的鐵甲。許多制作者們不斷研究、設計出許多不同結構的山文甲片,有失敗也有成功的,有被認可卻也有不認同的,莫衷一是。

潘剛峰根據中華民族國寶級畫卷明《出警入蹕圖》等古籍圖樣、石刻、壁畫等,結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不斷琢磨,歷經3個月,手工制作出第一套明代直身山文甲,通過這套明直身甲款式,他后續還衍生制作出其他幾款改良版本,得到了知名的國內甲胄復原制作匠人的肯定。

去年9月,他開始著手制作宋代黑漆順水山文甲,到今年1月底完成。這套宋甲包含了胸背甲、披搏(護肩)、甲裙、裈甲、鶻尾、護臂、脛甲、肩吞獸和腹吞獸,使用了4500片山字形勾連甲片以及各種不同種類的皮料、錦緞、銅扣來完成。

復原的明代大漢將軍甲(潘剛峰 供圖)

宋代黑漆順水山文甲,根據《武經總要》設計,內甲外復套有與裈甲一體的長片式身甲。

致敬民族英雄鄭成功

復原全國首套明金漆山文將校甲

明末清初,鄭成功斥巨資打造的精銳部隊——穿著全幅甲胄的“鐵人軍”,曾在抗擊荷蘭侵略者和與清兵的戰爭中,一戰成名、席卷戰場,當時“鐵人軍”甲胄,是什么模樣?明甲沿襲宋代的鎧甲形制,隨著宋代黑漆順水山文甲的成功復原,潘剛峰制作鄭成功甲胄、致敬鄭成功的初心再次被喚醒。他參考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的《鄭成功弈棋圖》,成功復原出全國首套明代鄭成功金漆山文將校甲。

《鄭成功弈棋圖》被譽為目前考證鄭成功容貌最真實可信的依據之一,是國寶級畫作,圖中鄭成功頭戴將巾,內穿鎧甲外罩便服。根據圖卷中露出的胸板、裙甲、護臂等部分,可以推斷出是繼承唐宋風格,并在明朝沿襲使用的將校山文甲。

除了該畫,潘剛峰還研究了大量有關鄭成功及明代甲胄的相關史料,如裙甲除了依照畫作設計制作,還飾有鄭成功相關圖卷中出現頻率非常高的如意祥云紋圖樣。如頭盔上使用的獸首作為防護裝飾,參考了鄭成功著名的鐵人軍配備的獸面甲。鳳翅上用孔雀羽毛點翠工藝制作的,在銅片上以大大小小不規則的羽毛裝飾,是參考館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明定陵出土的明孝端皇后的九龍九鳳冠。整套甲胄除了盡量還原歷史,還加入了自己對明代和鄭成功的理解而融入的創意設計,精致大氣、富有時代氣息。

制作這套明金漆山文將校甲,使用的鐵、銅、合金、皮、錦緞、布料、繩等合計5000多個大小物件組成。這套甲胄重約40斤,約由10個部分組成,自己無法獨立穿著。記者現場讓潘剛峰試穿了下,在旁人的幫助下,至少需要15分鐘左右。

甲胄復原制作工作,并不是一件足夠努力就會成功的事,比如,他心心念念一直在攻克的難題——鄭成功“鐵人軍甲”。鄭成功“鐵人軍甲”在中外的文獻中都有記載,也是荷蘭人筆下令人望而生畏的利器。鄭成功在晚明時期,依據繳獲的甲胄,融合其對西方、東方甲胄文化的了解,創造出當時威震滿清王朝的鎧甲,這套包括鐵鎧、鐵盔、鐵臂、鐵裙和鐵面具在內的全幅鐵甲,人高馬大的士兵穿上猶如鐵塔一般,人稱“鐵人”,這支8000人建制的軍隊也被稱為“鐵人軍甲”,依靠“鐵人軍甲”對刀劍槍火銃的防御抵抗,鄭成功一度席卷北方戰場,使得清廷損失慘重。但由于鐵人軍甲的外甲是片狀式的,跟西方板甲樣式很像,需要有專業熔爐設備和鍛造設備來制作,沒有工藝技能加持,潘剛峰被“卡”住了一年多。如今,他還在繼續挑戰,期待能盡快制作出來。

在朋友的協助下,潘剛峰試穿甲胄。

依據《武經總要》步人甲圖繪制作的宋代步人甲。(潘剛峰 供圖)

一部電視劇掀起甲胄熱

制作者來自各行各業

國內的甲胄制作什么時候開始興起的?“甲胄圈”的甲胄制作者都有哪些?門檻如何,需要具備哪些專業知識?在潘剛峰的介紹下,我們得以走近這個文化圈子。

甲胄還原制作并不是近年才興起的,早在十幾年前國內就有專業的甲胄復原專家,開始甲胄的還原制作,但因為信息不暢通等原因,沒有大范圍傳播。2017年起,陸續有許多復原的甲胄出現在網絡上。2019年對中國甲胄文化來說,是重要一年,中國甲胄迎來空前的熱度,大放光彩,這源于一部熱門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

《長安十二時辰》以嚴謹考究的態度將唐朝時期的服裝、道具、妝造高度還原,尤其是劇中根據唐長樂公主墓壁畫復原的甲胄、流行于唐朝的護胸板、顏色豐富的絹甲、壓迫力十足的將校甲等,被公認為是影視劇中首次貼近歷史朝代的形制形態。這部劇的熱播,使許多甲胄復原者的賬號粉絲流量大增,帶來了幾十萬的愛好者,該劇帶來的影響力持續至今。

潘剛峰介紹說,這個圈子的成員來自五湖四海,因為熱愛中國傳統文化聚在一起,平時共同參加除了一些大型文化展示活動,大多通過網絡交流學習。其中,不乏專業的甲胄復原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也有業余的興趣愛好制作者,他們的主業是體育老師、設計師、面點師、企業管理者、外賣小哥等,大家相互學習,修改不足、提升工藝,不斷提高水平。記者粗略翻閱了下,潘剛峰加入的相關群有數十個,他們會在群里互相交流制作心得、分享自己的感悟,有問題,相互探討、互相幫助解決。

在業界人士看來,一名合格的甲胄制作者,需要對民族服飾特點有深入的了解、對歷代中國甲胄形制有充分的認識,并同時具備美術設計等多方面的技能,“因此,從圈內嚴謹的規范門檻來講,能夠獨立設計、研發、產出、自制、加工成一套甲胄的制作者,在全國僅有40人左右,省內應該就我一人?!?/p>

甲胄上這些山形甲片全部由手工拼接而成,一件甲胄根據不同大小,需要三四千片。

將拼接好的甲片縫制到皮料上

不同朝代甲胄各具特點

消費群體中女性真不少

在甲胄發展的數千年間,其間形制不斷改進,制作的材料亦多種多樣,防護功能和美觀性也得到逐步提升,不同朝代的甲胄都具有那個時代的深刻烙印,據介紹,如今歷代甲胄都有相關的復原成品面世,并經過制作者的延展開發得到了量產,甲胄愛好者對每種甲胄的喜愛不盡相同,市場上一套甲胄復原成品的價格在數千到幾萬不等。

據介紹,在各個年代的甲胄復原品種,秦甲、漢甲、清甲最為常見,而唐、宋、元、明幾代則較少,也是爭議最大的。他解釋說,清代因為離現代最近,所以有許多成品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秦甲則有不少通過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鎧甲武士陶俑上的戰甲進行還原,漢甲最具代表性的有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墓鐵札甲,其他年代的,因為可供參考的實物、古籍、壁畫等較少,因此,復原難度最大,爭議也較大。

對于各個年代的甲胄特點,潘剛峰如數家珍。鎧甲種類制式非常多,不同朝代也有不同,其中,札甲是使用時間最久、形態演變最多的甲片種類,從春秋戰國時期延續到了明朝,損耗可替換的性能使得其在甲胄中具有非常實用的價值。唐代鎧甲最具特點的是有了吞獸的裝飾,這是受到當時盛行的胡風的影響。宋代則是承襲了唐代制式的甲胄,并不斷演變,在外觀和防御性上都達到了巔峰。元代,蒙古人善騎射,蒙元鐵騎鐵重裝札甲是其標配,該甲胄的防御力是元朝戰斗力爆表、橫掃整個亞歐板塊的重要原因之一。明代沿襲使用宋代的鎧甲,因此明代的鎧甲與唐宋時期甲胄的形制大體一樣,當時鎮守邊關的軍隊長期受到寒冬的侵害,便衍生了布棉甲,亦成為明朝主流甲胄。

每個朝代的甲胄特點分明,甲胄愛好者對每種甲胄的喜愛不盡相同。據介紹,明代直身甲、唐代絹甲收腰的形態、便于穿戴的方式,備受廣大女性鎧甲愛好者追捧,而男生更傾向于精致華麗的明大漢將軍甲等款式。而傳統文化愛好者們更喜歡有依據、參考史實的秦、漢復原款甲胄,雖然在配色和外觀上略微粗糙,但仍然抵擋不住他們的熱愛。

為了迎合各人對審美的追求,多數甲胄制作者會在不改變甲胄的版型外觀下,根據客戶的需求使用喜歡的甲片、皮料顏色、配飾等。

據悉,目前市面上各類甲胄的價格從6000元至2萬元不等,如果是專業工匠級別的制作者出品的甲胄,價格甚至在4萬元至6萬元之間,“都說甲胄是屬于中國男人的浪漫,但其實,令人意外的是,市場上的女性消費者非常多?!?/p>

給皮料打上扣釘

甲胄制作中大件的飾物需要先制作模型

傳播弘揚傳統文化

推廣泉州甲胄特色

今年元宵節期間,潘剛峰穿著自己復原制作的宋代黑漆順水山文甲,走上泉州街頭,在熱鬧的元宵踩街活動中獨樹一幟,吸引了許多市民游客的目光,他便趁機傳播弘揚甲胄文化。

“太帥了,一開始以為是皮革或者塑料的,近距離一看,竟然是銅鐵的,非常有質感,太帥了,我趕緊加了潘老師的微信,回去之后趕緊上網查了下資料,想多了解關于甲胄的知識?!蓖ㄟ^元宵節活動,第一次看到甲胄的市民康小姐,如今也對甲胄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最初是為了致敬鄭成功,但隨著了解的深入和制作水平的日益提高,我非常自豪,除了完成自己的夢想,還能把自己熱愛的鎧甲展示給更多的人欣賞,讓更多人認識了解我們中國的鎧甲文化?!币虼?,如今只要有時間,在漢服展等中國傳統文化展示交流活動及泉州的元宵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大大小小的活動中,潘剛峰都會穿著甲胄參加。

2019年10月底、11月初,他穿著自己制作的魚鱗甲和山文甲分別參加了中國西塘漢服文化周和中華禮樂大會武漢站的活動,收獲了一大批甲胄愛好者。如果有人感興趣并愿意學習甲胄制作,他也會無私地傳授相關的手工經驗,幫助他們制作屬于自己的鎧甲。

“我的目標則是將中國各朝代的甲胄都制作出來,并制作成鎧甲圖集,分享給更多的人?!?/p>

責任編輯:
泉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網原創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泉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泉州網歡迎各兄弟網站開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泉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被轉載網站、媒體、當事人若認為有侵權之處請來電告知,我們將及時處理。

③ 由于網絡的特殊性無法及時確認稿件作者并與作者取得聯系。為了保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及時準確地向權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費,請本網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權人直接與本網站聯系,商洽稿費支付事宜。對于使用時未及核實的權利人,可以向本網站提交權利人身份證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網站發布的擁有完全版權的稿件,也請直接與本網站接洽。聯系電話:22500260,22500194。 聯系郵箱:qzw@qzwb.com。

合作:15880996339 0595-22500230

日韩亚洲欧美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