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港代表了古典航海時代的“海港模式”
——“泉州與世界海洋文明”學術研討會發言
□姜波 山東大學教授、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副主席、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副會長
姜波
2021年成功申遺后,泉州已成為國際知名的研究海洋文明史的重要陣地。泉州以海港城市的身份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代表了一系列重要的城市發展模式,作為古代中國航海文明的見證,泉州何以成為對全人類而言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城市遺產?
我從2013年開始對泉州港進行一些考古遺址調查和研究,發現泉州跟長安、洛陽的都城考古有著不同的城市模式,我稱之為“海港模式”。泉州港的“海港模式”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城市特征:
首先,港口的選址上,泉州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是季風之地、河海交匯的地方,地處晉江、洛陽江跟大海交匯的地方,依托兩條河流向腹地延伸,同時又面向大海,從地理環境上來講,特別適合發展海洋貿易。
其次,泉州港沿江而建,從港口衍生出整個城市的發展。泉州城的城市布局與規劃在中國古代城池發展史上也有它的獨到之處,它不同于長安、洛陽、北京等內地政治經濟城市,是一種面向海洋文明、面向海洋貿易的港口城市。城市里工商并舉,有很多工業生產設施,是重要的瓷器、鐵器、茶葉出口基地,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對外海洋貿易港口,大量外來物品從此進入中國,從南海一號、后渚古沉船等出土的物品都是生動的證明。
第三個城市特點,是泉州有非常發達的市舶制度。市舶司和南外宗正司都是主管海洋貿易的重要機構,這是泉州城里很重要的管理機制。最近幾年國際上歷史學的研究、海洋史的研究都特別關注貿易與稅收的情況,今后在泉州港的研究中,也應該更多關注經濟、貿易和稅收方面。
此外,泉州作為海洋貿易港口,它的人口結構也與其他城市有很大不同,有洋館番坊,被稱為“光明之城”。從宋代以來泉州就設立接待外國人員的館驛,埃及人、也門人、印度人,甚至還有混血兒,各個國家民族的人在此匯集,并一步步融入泉州、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
最后,各色人等匯聚帶來了多元宗教信仰的融合,泉州本土的宗教和外來的宗教都在這里留下了非常豐富的宗教文化遺產景觀,文化多樣性特別豐富,有世界上最大的海神祭祀設施,有東南地區最大的佛寺開元寺,還有清凈寺、世界上僅存的摩尼光佛石造像……
從以上城市特點可看出,泉州港代表了世界城市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種“海港模式”,是東方航海文明的一個重要的見證,因此,它成為對全人類而言具有突出價值的海港遺址。
① 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網原創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泉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泉州網歡迎各兄弟網站開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泉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被轉載網站、媒體、當事人若認為有侵權之處請來電告知,我們將及時處理。
③ 由于網絡的特殊性無法及時確認稿件作者并與作者取得聯系。為了保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及時準確地向權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費,請本網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權人直接與本網站聯系,商洽稿費支付事宜。對于使用時未及核實的權利人,可以向本網站提交權利人身份證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網站發布的擁有完全版權的稿件,也請直接與本網站接洽。聯系電話:22500260,22500194。 聯系郵箱:qzw@qzw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