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聲有約 特色專題 直播泉州 讀報 美食 健康 文旅 報料 視頻 圖片 創客 V R 縣區


您的位置: 泉州網>泉州新聞
2023-03-03 10:40:12 來源:泉州晚報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以海外交通發達著稱于世,為了適應貨物轉運、商民往來的需要,公元11至13世紀,泉州出現修造石橋的熱潮。

安平橋(陳英杰 攝)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以海外交通發達著稱于世,為了適應貨物轉運、商民往來的需要,公元11至13世紀,泉州出現修造石橋的熱潮。據乾隆《泉州府志》記載,泉州歷代造橋,其中唐、五代5座,宋105座。僅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所造就有15座之多,即安平橋、東洋橋、石筍橋、普利大通橋、玉瀾橋、蘇埭橋、古陵橋、龍津橋、建隆橋、梅溪橋、長溪橋、適南橋、甆市橋、永安橋、北平橋,所以有“閩中橋梁甲天下,泉州橋梁甲閩中”之譽。

洛陽橋是利用牡蠣的繁殖來膠固橋墩(劉閩生 攝)

宋代泉州造橋的特點

宋代泉州造橋的特點是:

第一,所造多為梁式石橋,絕大部分建造在近海,甚至深入海灣,以溝通市區和港區、碼頭的聯系,便于運卸貨物。

第二,首創先進的造橋技術。建造洛陽橋時,首創筏型基礎,即在江底沿橋梁中線拋置石塊,并向兩側展開,形成一條橫跨江底的矮石堤,作為橋墩的基礎。安平橋、南安金雞橋等的橋墩下采用睡木沉基,即用巨大松木二層縱橫層疊,作為臥椿,橋墩疊砌于上。在洛陽橋施工中,“激浪以漲舟,懸機以弦繂”?!凹だ艘詽q舟”即將石梁放在木排或船上,趁漲潮時馳入兩墩之間,候潮落木排下降,石梁便架于石墩上?!皯覚C以弦繂”即一繩千鈞,懸籮裝石,牽引石料就位,筑成石墩,架正石橋。洛陽橋建成后,“種蠣于礎以為固”,就是利用牡蠣的繁殖來膠固橋墩。這些在當時都是先進的造橋技術,是泉州匠師對中國乃至世界造橋作出的偉大貢獻。

第三,宋代泉州所造的石橋均有僧侶參與。佛教主張“眾善奉行”是僧侶參與造橋的主要原因。他們為造橋籌集經費招募工匠,起了組織作用。在施工中出謀獻策,其功不可沒。

橋與詩詞

橋梁詩歌包括古體、辭賦與詞曲,以近體詩為大宗。古今文人留下大量歌吟泉州橋梁的詩詞。

歌吟洛陽橋的如宋泉州太守王十朋的《題萬安橋》:“北望中原萬里遙,南來喜見洛陽橋。人行跨海金鼇背,亭壓空江玉虹腰?!泵髁杼摰摹奥尻栔畼蛱煜缕?,飛虹千丈橫江垂”,徐勃的“路盡平疇水色空,飛梁遙跨海西東。潮來直涌千尋雪,日落斜橫百丈虹”。清人張遠的“試上洛陽橋上望,舳艫天遠漫縱橫”,近人郁達夫《詠泉州》有“橋上人歌蔡狀元”之句。他們贊美洛陽橋建成之天塹變通途,褒揚蔡襄修建洛陽橋的歷史功績。何喬遠的《洛陽萬安橋賦》:“洛陽長橋臥海波,江翻浪撼奈橋何,絫石重棧屹不動,牡蠣戢戢生咸鹵?!睂O牨Wo洛陽橋的作用予以肯定。

歌吟安平橋的如宋趙令衿《詠安平橋》:“伐石為梁柳下扛,上成若鬼麗且雄,玉梁千尺天投虹,直檻橫欄翔虛空?!鼻逦槌5摹笆嚎绾EP晴虹,晉邑南安路可通。傳說綿長天下冠,金鼇遙對列西東”。當代大文豪郭沫若《詠五里橋》詩云:“五里橋成陸上橋,鄭藩舊邸蹤全消。英雄氣魄垂千古,勞動精神漾九霄。不信君謨真夢醋,愛看明儼偶題糕。復臺得意誰能識,開辟荊榛第一條?!?/p>

洛陽橋月光菩薩(陳英杰 攝)

橋與散文

橋梁及其附屬廟宇作為散文的表現內容,主要以碑記為代表。碑記的主要內容是記述橋梁興建的緣起、經過、規模和主事者。記述中對山川形勢、風景名勝及主事者的政績德業加以頌揚,很多是優美的散文。

蔡襄的《萬安橋記》共153字,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趙令衿的《石井鎮安平橋記》和《東橋碑記》,文后有詩或銘,明王慎中的《泉州府修萬安橋記》、姜志禮的《重修萬安橋記》、陳弘的《重修安平橋記》、佚名《重修安海橋募緣疏》、清張無咎的《重修安平西橋碑記》等都是優美的散文。

歷代修橋碑記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它是研究橋梁史和泉州地方史的珍貴資料。有的記載當時修建橋梁的先進技術,如明王慎中的《泉州府修萬安橋記》云“鑿石伐木,激浪以漲舟,懸機以弦繂”“址石所累,蠣輒封之”等。有的記載泉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如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泉州大地震,姜志禮的《重修萬安橋記》載,“今上御極之三十五年丁未,地大震,城垣坊剎,胥就頹,橋圯尤甚”。明莊一俊的《洛陽橋新城記》記載,嘉靖間倭寇騷擾福建沿海,興泉道僉事萬民英筑洛陽橋新城以遏賊,此城稱“防倭第一城”。清沈汝瀚的《重修萬安橋記》載,1840年英帝侵略軍進犯廈門,沿海1307鄉組織民團十萬人抗英自衛,“夷船游奕,窺伺晉惠間者皆退去,全郡乃安”。

洛陽橋流傳許多古老的傳說(陳英杰 攝)

橋與戲曲

泉州洛陽橋以其宏偉壯觀和富有浪漫色彩的神話傳說聞名于世,而且被搬上戲曲舞臺,在中華大地傳唱。

洛陽橋南側蔡襄祠中,有清代晉江縣令廣東羅浮人方鼎撰的《重修宋蔡忠惠公祠碑記》。碑中記述清代演出有關洛陽橋戲曲的盛況:“余少于氍毹中,見里闬演蔡端明洛陽橋事,歲必數四……億萬行人,鏤心鋟版,因而狀諸優孟,譜諸管弦,一演再演,以寫愛慕,良有以也!”

有關洛陽橋的戲曲,首見于清李玉《洛陽橋傳奇》。李玉,字玄玉(亦作元玉),別號蘇門嘯侶,江蘇吳縣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戲曲作家。李玉依據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和歷史文獻,創作出《洛陽橋傳奇》劇本。

清許見山的《洛陽橋傳奇》、王百谷的《洛陽橋傳奇》均因依據不足,未被世人認可。明代謝肇淛的《五雜俎》說,還有一部寫洛陽橋的雜劇。明上虞謝讜撰一部《四喜記》傳奇,海寧人陸冰修也有《四喜》一劇,因史料不足,不足征信。

京劇傳統戲中《洛陽橋》,描寫建橋的艱巨和建成后“三百六十行過橋”時群眾的歡樂情景。

在豫劇、漢劇、徽劇、湘劇等地方戲劇中,都有《洛陽橋》這一傳統劇目。其內容都有蔡狀元為母還愿、舍金造橋、龍宮投書、功成大慶等情節。在福建地方戲劇中,閩劇、梨園、高甲、莆仙及三角戲、詞明戲、傀儡戲均有《洛陽橋》劇目。

安平橋上的落日余暉(鄭宗娟 攝)

橋與書法

書法是一種特殊的造型藝術。橋梁書法包括匾書、楹書、碑銘與摩崖題記等。

匾書:安平橋宋陳大方書“安平橋”,橋頭石牌樓清黃章烈書“望高樓”“寰海鏡清”,橋尾石牌樓清盛本書“水國安瀾”;洛陽橋“宋郡守蔡忠惠公祠”“海內第一橋”等。

碑銘:主要記載修建橋梁及其附屬祠廟的歷史。蔡襄撰的《萬安橋記》,時稱文、書、鐫三絕。南宋周必大說:“蔡忠惠公字端重沉著,宜為本朝書法第一。洛陽橋與吐谷渾詞,皆大書之冠冕也?!泵魅送跏镭懸舱f:“萬安橋天下第一橋,君謨此書雄偉遒麗,當與橋爭勝?!逼渌缑魇捲摹而P池李俊育公增修洛陽萬安橋碑記》,明王慎中的《泉州府修萬安橋記》,清沈汝瀚的《重修萬安橋記》,明俞大猷的《重修濠溪橋碑記》,清《施公文起重建濠溪石橋勛德碑記》,清《重建龍潭橋碑記》,明莊際昌的《泉郡守五岳蔡公德政碑記》,清張云翼的《重修蔡襄祠碑記》等,其中不乏書法精品。

摩崖題記:洛陽橋宋劉澤的“萬安橋”,明無名氏的“帶海襟江”,李待問的“萬古安瀾”,無名氏的“八仙過?!薄吧系刍怼薄坝^海潮”,烏嶼有“盤光橋”等。

橋上附屬文物“月光菩薩塔”“十方三世一切佛”等,還有“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題刻。

上述這些都是研究歷代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

“洛陽勝景”壁畫(資料圖片)

橋與繪畫

繪畫包括卷軸畫和壁畫。

據云,在洛陽橋建成之后,孝宗皇帝因未能親見,特命泉州府繪制橋形呈覽,這應系洛陽橋最早的卷軸畫?;实塾[畢,予以嘉許,因賜金建一亭于橋北,匾曰“洛陽之橋”,由泉州知府莆田人林枅書?,F匾畫均無存。

“洛陽勝景”壁畫在永春五里街,是一幅水墨淡彩畫,長2米,高1.6米,圖右上落款“乙未冬”,按房主世系推算,應系乾隆四十年(1775年)新房落成之后所畫。

圖右上書蔡襄撰《萬安橋記》全文。圖自右至左:右邊為一座城樓,門上書“晉惠交界”,左上書“萬安橋”。橋上有三座牌樓。右中門之間有樓閣建筑,書“蔡公祠”“觀音宮”,中間有城堞,門書“西川甘雨”。橋上的人或俯身觀海,或持四角清道旗、龍旗,或組成吹鼓隊,或持“肅靜”“回避”“賜進士出身”“翰林院編修”牌匾。橋南有3座石塔,橋下有3人,或在巖上,或在水中。江中水面有一葉扁舟,舟上站一男一女。女的頭上虛線引伸至橋上空化成觀音站于云端。橋左巖石上斜臥一衣衫襤褸的青年,細線引至左上角的“水晶宮”圖。橋左下水中有手捧供物和持“龍客回文”的海神。圖之下部有一便橋,橋下波濤洶涌。遠處有民房、武安王廟、鹽田等。

“洛陽勝景”壁畫在繪畫藝術上有參考價值,對研究古代洛陽橋的歷史也有參考價值。

橋與雕刻

橋梁石雕主要是橋的護欄、石塔、護橋石將軍、石雕像等。

安平橋橋頭、橋中有護橋石將軍各二尊,洛陽橋橋南北兩端各二尊石將軍,身披盔甲,手按長劍,肅立橋兩側。

洛陽橋有宋石塔6座,有幢幡式、六角三層、八角五層、方形,塔上雕有精美浮雕與佛像。佛像端莊肅穆,月光菩薩線條柔美,是北宋石雕藝術的精品。

橋護欄的作用是防止行人不慎墜入水中。安平橋護欄的望柱雕刻有獅子、蟾蜍,洛陽橋護欄原雕有28只石獅,以對應天上28星宿,現已無存。

湖南芷江天后宮石坊上雕刻有洛陽橋圖。湖南芷江天后宮,始建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青石浮離門枋有肩廡殿頂牌樓,兩側雄獅蹲踞,石鼓對峙,頂蓋斗拱飛檐,12只金鯉咬脊,葫蘆攢尖。坊上有95幅浮雕,其中有“武漢鎮”圖和“洛陽橋”圖,高0.55米,長0.98米。洛陽橋頭雕刻福建泉州洛陽橋全景,橋橫跨江上,橋上有欄桿、涼亭。橋長0.6米,橋墩11座,橋上有15個大人小孩,一邊看水,一邊為橋下的艄公鼓勁。橋的一端刻有“洛陽橋”三字,另一端有一處城池,城門上書“東門”,城門邊立有旗桿,旗面書“泉州府”三字。芷江天后宮石坊浮雕“洛陽橋”圖可能系泉州工匠參加修建后留下的藝術奇葩。

永春東關橋,橋梁用特大杉木架設,梁上鋪木板。橋上的長廊25開間,系木屋架,承托青磚碧瓦,所有木構全用榫卯,結構緊密,美觀牢固。橋中有壁龕供觀音菩薩,龕下的輝綠巖基座上雕刻有動物、花卉圖案,形象栩栩如生。

橋與民間傳說

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贊嘆說:“在我國古橋中,神話傳說最多,幾乎舉國皆知的,北方有趙州橋,南方有洛陽橋?!?/p>

關于建造洛陽橋,流傳許多古老優美的傳說,尤其是蔡襄造洛陽橋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如“蔡孺人許愿造橋”、“呂洞賓贈仙筆墨”、蔡襄移檄海神、“蔡襄制蟻字本省作官”、“夏得海江中投書得‘醋’字”、“義波和尚以足代薪主廚膳”等,反映人們對建造洛陽橋作出貢獻的蔡襄、夏得海、義波和尚的贊揚。

洛陽橋的民間傳說很多,如宋鄭虎臣監押奸臣賈似道,在洛陽橋上路遇被迫害的葉李。后鄭虎臣在漳州木棉庵擊斃賈似道,泉州人民在萬安橋建鄭虎臣亭塑像祀之,以表對忠臣的崇敬?!拔鞔ǜ视辍钡膫髡f,說的是泉州知府方克關心人民疾苦,向洛陽江神祈甘雨。

還有歐陽詹在橋上吟嘯,陳洪進筑陳翁橋,富翁娶媳造烏嶼橋,帝昺過橋在榕樹下納涼云“朕賜這座橋”,故稱御賜橋等民間傳說。

總之,泉州橋文化豐富多彩,是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還有待于我們認真去發掘與研究。(李玉昆 供稿)

本文及圖片來源于泉州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所編的《泉州古橋》(泉州文史資料新三十四輯)

責任編輯:
泉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網原創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泉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泉州網歡迎各兄弟網站開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泉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被轉載網站、媒體、當事人若認為有侵權之處請來電告知,我們將及時處理。

③ 由于網絡的特殊性無法及時確認稿件作者并與作者取得聯系。為了保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及時準確地向權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費,請本網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權人直接與本網站聯系,商洽稿費支付事宜。對于使用時未及核實的權利人,可以向本網站提交權利人身份證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網站發布的擁有完全版權的稿件,也請直接與本網站接洽。聯系電話:22500260,22500194。 聯系郵箱:qzw@qzwb.com。

合作:15880996339 0595-22500230

日韩亚洲欧美人妻